背景: 近日,大学生“被法人”事件引发热议。大学生李某因一份需要人脸验证的兼职泄露了个人信息,后莫名其妙成为了多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高管。这导致他在报考公务员时无法通过资格审查,没能参加考试。而在一个名为“冒名受害者”的群聊里,有近400名受害者痛诉身份被冒用的恶果,如工作背调无法通过,考公、考编等寸步难行。 “被法人”现象为何频现?又如何堵住漏洞? @《广州日报》:披着招募兼职的外衣,打着“拉新”“引流”“充场”的名义,以丰厚薪酬诱导大学生下载APP进行人脸识别、实名认证。刷刷脸、动动手指就能做兼职、拿报酬,殊不知这样的“好事”背后藏着陷阱,一不小心个人的身份信息就成了他人的“猎物”。监管更加有力,无疑有助于减少“被法人”这样的闹剧,还需思考的是,为何冒用身份能成功注册数家公司?是否技术上有不足、管理上有欠缺、机制上有漏洞? @中国青年报:解决冒名登记问题须从源头着手,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网办注册信息审查和登记人身份核验、实行信息比对等措施。监管部门要强化责任追究,严肃追责,做好假冒企业登记违法行为的防范和查处工作。对于普通人来讲,要提高警惕,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,防患于未然。 @《工人日报》:近年来,公民“被法人”现象频现,指向的往往是公司注册环节把关不严。眼下,公司登记手续和流程日趋便利,这对创业者来说是好事,但也容易被不法分子钻空子,利用网上公司注册程序中人脸识别、身份认证、在线签字环节的漏洞,或假冒大学生注册,或购买人脸识别数据来完成注册。在加大事后打击惩处力度的同时,如何防止假冒行为通过认证,值得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深入思考。当然,对相关违法行为、人员以及相关产业链及时进行查处,对大学生等群体及时进行提醒,使其提高警惕,防止人脸信息被非法利用,同样重要。